王幼安,又名王宏文,1896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项家冲一个中农家庭。他上有祖父母、伯父母和双亲,下有两个同胞兄弟和堂兄弟姊妹五人。祖父教私塾,授业之余行医;父亲和伯父种田、磨粉、做点小生意,日子过得倒也红红火火。
王幼安从小在家念私塾,后就读于麻城县高等小学。1919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王幼安深受董必武思想影响,积极投入学生运动,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学校革命空气更加浓厚。王幼安跟同学们一起上街参加示威游行、散发革命传单,反对列强侵略,抗议军阀压迫,声援工人罢工,在革命斗争中,他逐渐接受了新的思潮和革命思想。
1923年,王幼安从省一师范毕业,回到故乡麻城县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当时,麻城高等小学名义上虽是公办的新型学校,但实际上掌管教育大权的还是一些前清的“遗老”。校长、文史教师,也大多数是贡生、举人或秀才,他们继续用封建思想教育学生。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王幼安秘密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组织进步师生阅读《新青年》、《湘江评论》、《武汉星期评论》等书刊和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小册子,使一大批有志青年逐步接受了革命思想。他还经常结合课文,讲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瓜分史,反动军阀的祸国殃民罪行,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组织学生们讨论,探求祖国命运和前途。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学校出现了蔡济璜、刘文蔚、桂步蟾、徐其虚、王树声等一批倾向革命的进步学生。
1924年,随着国共合作的建立,全国此起彼伏的反帝斗争怒潮也波及到了麻城。这期间,王幼安以兴奋的心情,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由省城进步学生团体派来的宣传队。同时,他也鼓励自己的学生蔡济璜、刘文蔚、王树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斗争。他曾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抵制日货,推动了麻城反帝爱国斗争的开展。
当时,麻城除了公办的高等小学外,还有外国天主教堂附设的男女小学各一所。有一个家境贫寒又渴望读书的学生,被迫入了教。他入学后,专心攻读,有时忘记了“作礼拜”,主持教务的外国传教士就借口把这位学生开除了。消息传到县高等小学,全校师生哗然,推选王树声等作代表找传教士评理。谁知,当地官府与传教士狼狈为奸,不但不听他们申辩,还下令县高等小学开除带头闹事的王树声。王幼安得知后,急忙找进步师生商量对策。大家讨论了半天,觉得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再组织一批师生去同县府官员论理,他们很快就组织了上百名师生,浩浩荡荡地赶到了县府。王幼安挺身而出与官府交涉,师生们也在一旁助威。在师生们的强烈要求下,官府不得不收回开除王树声的成命。
1925年,王幼安离开麻城,到武昌省立第五小学任教,在此期间,加入了共产党,并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他站在小小的讲台上,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们灌输革命思想。他经常针对现实,自编一些切中时弊的教材,向学生讲授,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927年,王幼安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的身份重返故乡,担任了麻城县教育局长,并任中共麻城县委委员。省党部特派员的特殊身份,给他的工作增添了许多便利。当时,黄麻起义农民自卫军急需搞到一批武器、弹药。王幼安利用县教育局长的身份,通过上层关系,从当地国民党驻军孟团长手里弄到10支步枪,10套军装和一批弹药。得到王幼安的通知,农民自卫军立即派人进了城。次日拂晓,10名农民自卫军换上国民党军装,拿着王幼安弄到的武器和通行证,以“清剿”为名,大大方方地出了县城。
同年12月5日,敌人对刚刚解放21天的黄安县城实施突然袭击。霎时,黄麻城乡腥风血雨,无数革命者倒在敌人的屠刀下,农民自卫军损失惨重。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重建农民自卫队的武装。王幼安又从驻宋埠国民党军队中搞到一批枪支弹药。12月8日,王幼安将这些武器装进棺材,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就朝县农民自卫军驻地进发了。由于叛徒告密,他们遭到了国民党军队拦截,连人带枪全部落入敌手。在狱中,任凭敌人软硬兼施,王幼安都威武不屈。他曾写了一百余首新诗,鞭挞黑暗,歌颂光明。就在牺牲前夕,他还写下:“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的诗句,表达了自己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气概。
1928年2月17日,大别山的优秀儿子,32岁的王幼安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在麻城宋埠干沙河畔壮烈就义。
(柳笛严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