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1_M6_20130121_00003.jpg

王炳南,1892年5月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一个白族农民家庭,由于家贫,少年时代就开始种田务农,挑煤卖钱,养家糊口。1919年,他毅然参加贺龙组建的农民武装,投身革命。他作战勇敢,北伐战争中担任第二十军第五团营长、代理团长。大革命失败后,他跟随共产党搞革命武装斗争,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转战失利后,他回到家乡,拉起500多人的队伍,继续革命斗争。

当贺龙、周逸群等人回到桑植洪家关重整旗鼓开展湘西斗争时,王炳南闻讯大喜,立即将自己掌握的队伍全部交给贺龙指挥,加上其他队伍也纷纷来投,使贺龙很快集结了一支拥有700支枪、3000多人的队伍,正式编为工农革命军。王炳南被任命为大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在党的队伍内的革命战斗生涯。

桑植起义后,工农革命军连战失利,队伍大部溃散,王炳南坚定不移,紧跟贺龙坚持斗争,他还回到桑植拉起一批人马参加贺龙的队伍。艰难转战中的贺龙得到他的鼎力支持,十分高兴,称赞他干得好,并指示他继续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发展党员,开展农民运动,培养骨干力量,迎接新的斗争。1928年6月,他随贺龙率工农革命军从鹤峰回师桑植,歼敌1个连,活捉敌旅参谋长,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壮大了革命力量。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成立,很快发展到1500多人,贺龙任军长,王炳南任大队长、第一路指挥,协助贺龙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湘鄂边革命根据地。

贺龙率工农革命军进击石门县,策应石门南乡暴动,牵制敌人对湘东红军的包围。王炳南奉命作为前锋,突击敌人防守泥沙的保安队。与保安队狭路相逢时,他佯称是团防局的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一举缴获30多支枪。这时石门暴动已失败,工农革命军迎战敌人重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在这一带活动,并且游击于湘鄂边区的松滋、澧县,镇压土豪劣绅,收缴团防枪支弹药,恢复革命地方组织,扩大土地革命的影响。

贺龙率军进至石门北乡磨市、渫阳,在大堰、王家厂一带遭到国民党军李云杰教导师的袭击,由于石首县委军事部长叛变投敌,致工农革命军陷入敌人包围,战斗打得很激烈。部队损失很大,军参谋长黄鳌英勇牺牲,师长贺锦斋也不幸阵亡。工农革命军不得不返回桑植、鹤峰边界休整,王炳南协助贺龙安定人心、鼓舞士气,做了大量工作。王炳南一面果断处理滕树云、朱炳章阴谋拖枪投敌事件,一面联系贺龙的大姐贺英为部队输送一批军需品。他还设法安置了伤病员和家属,减少了部队的后顾之忧。经过整顿和精减,部队共91人、72支枪,这部分人员是在几起几落中锻炼出来的精兵强将,可以以一当十,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为以后的扩军发展提供了干部基础。

工农革命军得到中共湘鄂西特委的支持和配合,逐渐打开湘鄂边境的革命形势,部队迅速发展到700多人,攻占鹤峰县城,建立联县政府,并向龙山、宣恩、五峰开辟新的根据地。1927年2月,正式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王炳南担任红四军第一路指挥,下辖5个团。他率部参加了南岔、协溪河战斗,连战连捷。

在敌人调集2万兵力“围剿”根据地时,红四军迫于敌强我弱的态势,决定撤出桑植、鹤峰,转战破敌。谁知第五团团长叛变投敌,为了追回被叛徒胁裹的部队,王炳南立即率部追击,途中陷入敌李觉部的包围。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红四军第一团团长贺桂如、第四团团长陈宗瑜牺牲,王炳南率余部冲出重围,之后为牺牲的烈士举行了追悼大会。

红二军团成立之后,红四军改称红二军,王炳南任第二军第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巩固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系列战斗:在津市击溃敌罗效之部,缴获甚丰;并设计收编甘占元、张轩二部3000人,壮大了红军的力量。

1931年3月以后,红二军团奉命改编为红三军,并建立湘鄂西边特委和独立师,王炳南任特委委员兼洪湖独立师师长、湘鄂边独立团团长,担负根据地反“围剿”战斗的艰巨任务。他采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奔袭突袭、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战术,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夺取了一连串战斗的胜利。在长阳生擒团防头子伍伯云,收编200人枪;在桑植打援,击溃敌人1个旅、2个团,缴获迫击炮两门、重机枪1挺;在鹤峰、石门打得进犯根据地的敌人惊恐不安、四处逃窜。

1932年3月,红三军主力返回湘鄂边,占领鹤峰,攻下桑植,王炳南复任红三军第九师参谋长,后任红三军独立师第一团团长,继续参加反“围剿”战斗。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湘鄂西苏区和红军中全面贯彻、造成恶果,1933年2月,在红三军西进途中,王炳南被“左”倾领导者诬为“改组派”加以逮捕刑讯,继而于6月20日深夜惨遭杀害。

中共七大会上,王炳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恢复了他作为红军优秀军事指挥员的名誉。


(夏远生萧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