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地今昌平区流村镇境白羊城一带,自古为京师西北边防的重要辖区,战略地位险要,被称为“险在内者”、“次边”之地。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高崖、白羊,至居庸关,约百八十余里……皆峻山层冈,险在内者也,所谓次边也。”白羊城是昌平革命史上的又一重要舞台。平郊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就诞生在这里。
七七事变后,位于平绥路东段的千年重镇——南口,及其身后的要塞天险——居庸关,其战略意义凸显。8月8日,日华北方面军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以一个旅团“沿平绥路向南口攻击”,同时步、骑、炮联合兵种进犯德胜口,南口血战全面打响。南口战役期间,最为现代的武器,如飞机、坦克、战车、毒气,与最为原始的作战,如袒臂肉搏、石块投掷、人体炸弹,全都出现于战场。在战略及历史影响上,南口战役可谓中国抗战华北正面战场形成的起点,凝聚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志,加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被日本称作“一次世界战争史上未曾有过的山地战争”,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誉为“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的一页光荣战史。南口战役虽然失败了,但是南口抗战的烽火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意志和决心,提升了全国军民同胞的精神战力。
上海《时事新报》:收复平津,须从南口着手。
面对日军的暴行,不屈的平郊人民没有停止抗争。就南口战役之前,国民抗日军在昌平白羊城率先举义,打响了平郊民众抗日第一枪。1937年7月22日,原东北抗日铁血军成员赵侗、高鹏、纪亭榭等将领,联合当地民团汤万宁、王士俊等20多人,在流村白羊城村关帝庙前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北平郊区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国民抗日军,点燃了平郊抗日的烽火。
据赵侗《抗战七年的经验和教训》记载,1937年7月20日,赵侗等人分三路闯出北平,于预定地点——今流村镇白羊城村会合。7月22日,赵侗等二十四人“在永安庄正式宣布举义,决定国民抗日军的军号”。此后国民抗日军一度声振内外,平津各地流亡学生相继慕义而来。青年学生成了国民抗日军的主体,遂有学生军之称。因举事成员佩带红蓝色的袖标——红色在上代表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所以民间又称其为“红蓝箍”。
红蓝箍袖标
国民抗日军从建立到改编为期不到一年,但声威显赫。1937年8月22日,国民抗日军奇袭北平德胜门外河北省第二监狱,缴获3挺机枪,40余支步枪,解救共产党员和群众587人。1937年9月5日,国民抗日军在海淀三星庄村进行整军。9月8日,抗日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击落敌侦察机一架,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之首创。这是国民抗日军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锋。由此国民抗日军声威大震,队伍迅速发展到1500人。
奇袭河北省第二监狱(又名功德林监狱)
当时身处华北前线的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曾这样评价国民抗日军的抗日壮举:“这是中国人自日军占领北平以来所做的最有胆识的事情。”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于1937年10月26和1938年1月31日,两次以大量篇幅报导了国民抗日军的成立,奇袭德胜门城外的第二监狱以及黑山扈大捷的消息。称国民抗日军“义声所播,民气大振”,是“北平近郊抗日的中心力量”。
聂荣臻关于五支队攻克昌平的电文
1937年12月25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代表八路军总部,宣布将国民抗日军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命赵侗任司令员,高鹏任副司令员,常戟武任参谋长,汪之力任政治处主任,汤万宁任司令部参议员。五支队下辖三个总队,九个大队,一总队队长纪亭榭,二总队队长王建中,三总队队长刘凤梧。改编后的国民抗日军,随即展开了新的斗争。1938年8月,五支队与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新编第三团合并,组成主力部队,调离平西,奔赴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