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抗日军打开第二监狱的胜利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北平同胞的抗日热忱,城里的爱国学生,乡下的贫苦农民涌跃投奔国民抗日军。当地流散的二十九军和冀东保安队的士兵也纷纷归附,还收编了一些小股的杂牌武装。国民抗日军队伍迅速壮大了。由当初的20多人扩大到1000多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加强,增添了不少新式长短枪和机关枪,还有了追击炮。    

但是由于人员成分复杂,队伍中违犯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队中的共产党员、进步学生和爱国志士都对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表示不满,部队领导层内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了。在这种形势下,部队领导商定进行整军。

首先,由部队党内领导人汪之力起草一个全军约法,作为治军的章程。约法规定:所有人员、武器、军需财物,归全军所有,统一指挥,统一调动;全军的军人大会或军人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选举军政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全军重大事项需由军政委员会讨论决定;全军军人大会或军人代表大会直接选举部队领导成员,作为日常指挥员。

9月5日,全军在温泉以北的三星庄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集合,召开全军军人大会。首先由赵侗讲话,宣布全军基本纪律。接着,汪之力宣读了全军约法,经大会鼓掌通过。高鹏按照事先商定的意见,提出了军政委员会成员和各级领导人名单,也顺利通过。

军政委员会委员有:赵侗、高鹏、纪亭榭、郑子丰、鲍旭堂、陈大凡、汪之力、任福祥、宋鸣皋、刘凤梧、杜伯华、霍炎;秘书长汪之力。

司令部组成人员有:司令赵侗。政治部长高鹏,副司令郑子丰,参谋长鲍旭堂,高参陈大凡、汤万宁、唐三,副官处长吴靖宇,军医处长杜伯华,军需处长霍炎。关于纪亭榭,事前商定不明确职务,但有军事指挥权。全军下设三个总队:一总队长任福祥,二总队长宋鸣皋,三总队长刘凤梧。以后总队增设了政治部主任。

1553782532.jpg

国民抗日军袖标“红蓝箍”


在这次全军军人大会上,正式定名为“国民抗日军”,由汪之力授了军旗(红旗,白色旗裤上写有“国民抗日军”五个字),还向战士发了红蓝两色的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意思是:用战斗精神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祖国大好河山。从此,“红蓝箍”在平郊群众中遐迩驰名。 

部队中党的组织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经上级批准,成立了党的队委会。队委会成员有汪之力、王远音、王建忠、陈大凡、沈海清,汪之力任书记。各总队也建立了党员小组。共产党员大都在各级担任了领导职务。当时党员的身分和党的组织都是秘密的。部队中党组织的任务是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好争取上层、团结基层的工作,把这支成分复杂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武装,逐步改造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人民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