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783421.jpg

1939年肖克率挺进军解放西斋堂



在华北,以燕山、太行山为依托,在平西、平北、冀东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是党中央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伟大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春,八路军宋(时轮)邓(华)支队奉命开辟平西抗日根椐地。平西,位于北平之西。北临平绥路,东临平汉线,南临拒马河。包括冀察两省的昌平、宛平、房山、怀来、宣化、涿鹿、门头沟、涞水等12个县,是晋察冀边区的东北屏障。在平西建立根据地,将直接威胁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统治,牵制北平和平汉、平绥两条铁路沿线的日伪军,扩大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平西还是八路军向平北、冀东挺进的基地。因此,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平西虽地瘠民贫,山多田少,物产不丰,人口有限;但由于地处冀察二省边缘多山地带,山高林密,适宜开展游击战争。

1553783603.jpg



邓华支队由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第三团扩编而成,辖三十二、三十三两个大队,共2000余人。邓华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李钟奇任参谋长,林铁任政治部主任,苏梅任副主任。

1553783690.jpg



1938年2月,邓华支队奉八路军总部之命从涞源出发向平西挺进,2月下旬到达宛平斋堂;3月初,占领怀来西之攀山堡、桃山堡,切断敌人涿蔚之间交通。

1553783770.jpg

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3月中旬,邓华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开辟平西和挺进冀东的具体措施。之后,部队在平绥线和平西山地及察南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匪,争取收编地方武装,发动群众,组织起千余人的自卫队,并消灭了大量的敌伪武装及政权;逐步开辟了房山、涿县,延庆、昌平、宛平等地区,建立了宣(化)涿(鹿)怀(来)、昌宛、涞(水)涿(县)、房(山)良(乡)等四个联合县政府和各县抗日救国会,初步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1553783847.jpg

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率该团二营在山西扩编为雁北支队,即宋时轮支队。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三十四大队、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共2000多人。1938年4月,宋时轮支队奉命转移平西,5月初到达宛平斋堂,与邓华支队会师。

同年5月中旬,奉军委命令,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合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简称“宋邓支队”或“第四纵队”),共5000多人。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苏梅任副主任。任务是积极准备挺进冀东,配合冀东人民起义,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