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指北平的北部,平古铁路以西,平绥铁路以北,张家口以东,长城内外的一片区域;包括当时伪满洲所辖的热河省丰宁、滦平,伪华北自治政府所辖的昌平、怀柔、密云,以及伪蒙疆政府所辖的察哈尔省的龙关、赤城、怀来、延庆、张北、崇礼、沽源、康保等县,东南至西北约400华里,西南至东北约250华里。
平北地处“蒙疆”、“满洲”、“华北”三个伪政权的结合部,冀热察三省交界。它不仅处于敌之腹,而且处于敌之背,是华北抗日的最前线;也是平西、冀东两块根据地的联接点、桥梁和通道;还是八路军收复东北、进军坝上草原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平北南面牵制北平,西面直接威胁伪蒙疆首府张家口,因此,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938年6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挺进冀东,路经平北时留下一支部队,即挺进大队,邓典龙任队长,钟辉昆任政治委员。挺进大队主要以滦平县的秋场、大地、头道梁子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首先打下河防口的伪警察所。部队在琉璃庙、秋场、孙胡子沟连续击退伪满军三十五团的三次进犯,给日伪军以很大的杀伤。当时,滦平西部环境艰苦,一没粮食吃,二没房子住。挺进大队新兵多,又没电台,很少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但挺进大队怀着抗日的决心,不怕艰苦,依靠群众,力求站住脚根。不久,四纵队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率三十六大队、骑兵大队在花盆消灭伪满洲军一个营之后,来到滦平西部与挺进大队会合。会合后,部队由伍晋南统一指挥,以秋场、大地、头道梁为中心,在密云、昌平、滦平交界地带宣传抗日,开展游击战争。
7月初,在头道梁子创建了平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滦密联合县政府,并建立了中共昌滦密联合县工作委员会。工委书记刘国梁、县长张书砚。在联合县工委指导下,部队抽出几个步兵连组成工作队,分散到秋场、大地周围,开辟工作,建立政权,成立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军等群众组织。刘国梁带领一个连到昌平境内黄花城、九渡河(今属怀柔县)、黑山寨等地活动。这期间,昌平的几十名青年抱着抗日的决心,参加了八路军。其中有十三陵的程国平、程国坦兄弟俩,上下口杨永泉,上下庄的王春富、徐指岩,昌平镇的范润等。从7月开始,伪满洲军不断增调兵力,对平北山区反复进攻,寻找八路军,企图逼迫八路军部队退出平北。日伪军所到之处,抢劫一空,并采用烧杀的手段来威胁群众。特务汉奸活动猖獗,大肆搜捕共产党地方工作人员,破坏抗日组织。斗争形势起了变化,山区八路军和地方工作人员的活动受到了影响。9月上旬,伪满洲军集中了6个团兵力对昌滦密联合县政权及三十六大队进行“围剿”。由于战斗频繁,部队得不到休整,八路军减员严重,物资短缺以及地方工作人员少,特别是开辟新区缺少经验等因素,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三个月的斗争之后,伍晋南率领部队和联合县人员突破敌人包围,跟随从冀东撤出的四纵队返回平西。
滦昌密联合县示意图
1938年11月25日,党中央以毛泽东、王稼祥、胡服名义发出《对冀热察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冀热察区的形势作了分析,认为:“那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是可能坚持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但是也有许多困难,要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才能达到。”因此,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派肖克前往工作;并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及地方党政工作。这是党中央对建立平西、平北和冀东在内的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接着,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同时,撤销中共河北省委。
1939年2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了冀热察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并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成员共五人,分别是肖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从此平西、平北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月21日,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发出关于《冀热察军事行动方针》的指示电。指示要“以北平西山及矾山堡、东西斋堂地区为根据地,巩固向北发展,以初(逐)步推进,求得创建赤城、龙关、丰宁、昌平地区之游击根据地。”
1939年夏,挺进军三十四大队奉命挺进平北,进入十三陵地区第二次做开辟工作,县长张书砚等一些地方工作人员也随队到这一地区工作;当时主要活动在十三陵、上下庄和后七村这一带。由于在对土匪政策上缺乏策略性,出现偏差;加之地方工作基础薄弱,没有能在这块地区扎下根,所以三十四大队及地方干部只在这里活动了一个月左右,又撤回了平西。
以上两次开辟平北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取得了一些经验教训,打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同时,通过几个月的斗争活动,八路军良好的形象留在了平北人民的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今后的开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