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在日伪“扫荡”的路上埋设地雷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已开始在局部战场向日本侵略军进行反攻。平北地分委和军分区为了把游击战争扩展到日伪军占领的北平附近,当年9月,决定组建滦(平)昌(平)怀(柔)顺(义)联合县武工队,任命县委敌工部长姚秦城兼任武工队政委,十五区区长王海清兼任武武工队长。10月下旬,武工队正式组成;开始只有十几个人,不足10支枪,但却十分精干。
10月末的一天,武工队到平原的小汤山、百善一带敌后开展活动,住在狮子营村。第二天,他们在村里发现了一名没带枪的伪军,了解后才知道。此人在昌平县伪警备队当兵,本村人,也是苦出身,上半年才被抓去当了伪军,但没干过什么坏事。这是他第一次请假回家。武工队通过关系把这个伪军找来,给他讲了抗日救国的道理,然后向他了解昌平城内的情况。这个伪军告诉姚秦城,他在昌平伪警备队里当兵,驻在昌平东城门的城楼上,负责守卫东城门。姚秦城随即问道:“城墙有没有坏的地方?”他说:“后马道外的东城墙有一处坏的地方。”
送走这个伪军之后,姚秦城、王海清认真分析了伪军所说的情况,决定让这支新建的武工队初试锋芒,吃掉有20余支步枪、3挺机枪装备的伪军一个排。
黄昏,武工队来到昌平城东南的张各庄村,又通过每天去县城给敌人送。“平安无事”之类情报的村公所跑牌的张大个证实了那个伪军所说情况属实,并请张大个带路,姚秦城和武工队员张宗舆到城下进行了侦察。这是武工队组建后的第一仗,能否打好,对战士影响很大;回来后又召开了党支部会议,进一步具体研究如何打好这一仗。
深夜,武工队悄悄地来到登城地点。时城里一片沉寂,张宗舆带一根井绳,敏捷地爬上了城墙,迅速将井绳绑好木棍的一头横别在城墙的垛口上,另一头顺着城墙放下来。城墙下战士抓住井绳,一个个迅速地爬上城墙。
他们来到城墙上才发现,距登城点南边很近的地方有个小岗楼,看得很清楚。而他们准备攻击的东城门楼距登城点要比小岗楼远得多,只能隐隐约约看个轮廓。为了防止惊动小岗楼的敌人,姚秦城、王海清二人决定暂时放弃东城门楼之敌,先攻击南面的小岗楼。他们二人拿着手枪走在前面,其他人紧随其后。武工队员们摸进敌堡,发现三个伪警备队员正在呼呼大睡;就这样,一枪未发,三个敌兵就成了俘虏,还缴了三支枪。因距东城门岗楼太远,又押着三个俘虏,姚、王决定不再攻打东城门,便悄悄地撤到城墙下。临走前,姚秦城和战士每人枪内压满子弹,然后一齐冲天射击。枪声惊醒了梦中的日伪军。敌人也不知出了什么事,慌忙之中为了壮胆,十几挺机枪毫无目标地打了起来。顿时,敌人乱作一团,枪声、哨子声、喊声混在了一起。战士们押着俘虏,从容地离开昌平城。天快黎明,当武工队员们走到八家沟口时,还能清楚地听到昌平城内传来的阵阵枪声。
这是武工队建立后的第一次战斗,大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增强了斗争的信心。
这次袭击昌平城之后的第三天,敌人便强迫老百姓修整城墙,一直修到12月中旬。敌人以为修好城墙就万无一失了。下旬,武工队在伪军中的“关系”专程来找姚秦城,告诉他驻昌平的一个中队日军及伪警备队近几天要倾巢出动,对西起十三陵地区的上、下口村,东至苏峪口(现属怀柔县),南到桃峪口,北止黄花城(现属怀柔县)的山区根据地进行“扫荡”。根据这一情况,县委起草了《关于立即准备粉碎敌人“扫荡”的指示》,强调立即实行坚壁清野,做好保护群众安全转移的准备工作。
抗日军民推倒敌人的封锁墙
这时,群众和伪军中共产党八路军的“内线”都报告,敌人在昌平城墙上修了掩体,每天夜里还派出巡逻队在城墙周围巡逻警戒。根据情报,武工队领导决定,再次袭击昌平城,消灭巡逻队,迫使敌人回兵守城,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计划。
12月末的一天夜里,武工队来到昌平城外,悄悄摸到城东门的北边,在城内叫豆腐巷的地方登城。这时的武工队已发展到30多人。战士们仍和上次一样,顺着放下的绳子,登上了城墙。上来之后,大家隐蔽在敌人挖好的掩体内,等待敌巡逻队的到来。大约11点多。从战士们隐蔽处的北边传来日伪军哼的下流小调声,战士们紧握手中的步枪,只等指挥员下命令。敌人渐渐走近武工队埋伏的地方。姚秦城、王海清同时发出了战斗命令,武工队的几十支长、短枪一齐开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敌人晕头转向,乱作一团,绝望的喊叫声混成一片。约20多分钟后,20多个敌人全部被歼。武工队缴获长枪20多支,无一人伤亡。
这次战斗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敌人对山区根据地的“扫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