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村是昌平的老解放区之一,从1945年至昌平县解放,长期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年代里,桃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涌现出一个个动人事迹。
昌顺县委在桃林村的驻地旧址
1947年初,上级下达了征兵任务。村党支部接到任务后,马上召开支委会,研究决定动员全村18-30岁的青年都去参加挑选;经过挑选,最后有70多名青年应征人伍。据统计:在战争年代,当时只有380多户、1500余人的桃林村,就有100多名青年人光荣地参加了人民军队;有18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
桃林村的支前工作成绩也很突出。支前工作包括收、存、送军用物资,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和照顾伤病员等。当时北平以北,马坊河南、河北的公粮,各村百姓们做的鞋都先送到桃林村。村里的粮秣等干部负责保管这些物资。粮库建在村北,从大洼到刘家岭有十几个。装粮的地方先挖一个大坑,在坑底铺上玉米秸,上面放上木板,再铺上席子;周围用席围好,然后倒入粮食;装满粮食后,再放木板玉米秸、铺上席,然后用土封好。一个坑能装8至l0万斤粮食。为了隐蔽,有时还在粮仓上面造一个假坟头。他们还把军鞋、布匹等放在棺材里,或放在白薯窖里;为了不使物品受潮,晚上还要去给物品出风。那时,不论是送公粮、抬担架,还是照顾伤病员等,百姓们从不讲报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切为了前方。有时支前队伍一去就是半个多月,部队吃什么,担架队员就吃什么,经常一两天吃不上饭,队员们从没怨言。乡亲们就是这样,不怕困难和牺牲,把一担担粮食,一批批物资送到目的地,保证了前方所需的军事供给。在平津战役中,桃林村的乡亲们还参加了修路、修桥,为解放军部队的顺利通过创造条件。
妇联干部担负着发动全村妇女支援前线,照顾伤病员的重任。村里的妇女干部坚持值班,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伤病员抬来了,就及时给换掉带血的衣服,进行必要的护理,然后立即将伤病员转移到黑山寨村后方去。一次,在马连店的战斗中,担架队抬来了很多伤员,北大寺殿里都躺满了。有的战士因伤势太重,抬到这里就牺牲了。妇联的干部怀着沉重的心情,到各家去找衣裳,然后就为牺牲的战士装裹,并掩埋好尸体。村里的妇女们经常为解放军做军鞋。每来一批任务,妇女干部就及时分配到各家。有时任务很急,但为了子弟兵的需要,任务再紧,她们也无怨言,每次都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任务。村里的妇女们为支援前线做了出色的工作,涌现出著名的支前模范汪竹安大娘,她的先进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
村干部家属王廷兰冒着生命危险,不怕艰难,为县委书记曹痴抚育后代的事迹传为佳话。1945年,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上级要求机关干部子女都要留在老乡家里隐蔽起来。这时县委书记曹痴的小孩刚出生不久,经过考虑,决定交给王廷兰抚养。她痛快地答应了。王廷兰当时只有32岁,也有一个小女孩。但为了抚养好干部子女,她数次舍生忘死,不畏艰险,保护革命后代,使干部子女安然无恙。
原在昌平工作斗争过的一位老干部意味深长地说:昌平县群众不仅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还给我们抚育后代,很多小孩子都是在老乡家长大的。她们为掩护自己的同志、抚育革命干部的后代,做出了牺牲。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村里民兵小分队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监视坏人,保护百姓的安全;有时还配合县大队参加一些战斗及破坏敌人通讯、交通线等行动。有一次,民兵们参加破坏敌通讯线路行动,每人剪了大约50斤电线,都扔在了崔村的大洼坟里。为了保卫百姓的安全,预防敌人的突然袭击,那时在村后罗椅子山上还设了一棵消息树。民兵每天都在那里站岗放哨,监视敌情,如有情况,马上放倒消息树。树一倒,村里的干部和民兵立刻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和掩护乡亲们上山隐蔽。民兵小队是桃林村开展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村里的儿童团也很活跃,他们手拿红缨枪在路口站岗、放哨、查路条,见到可疑人就把他带到武装部盘问一番。儿童团还常为群众演出节目,参加慰问部队、护理伤员等活动。当时村里有一首儿童团经常唱的霸王鞭歌。歌词是:“儿童团员好像一枝花,唱歌跳舞笑哈哈。站岗放哨查路条,见到坏人他就抓。”这首儿歌是对儿童团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幕幕难忘的斗争画面,是桃林村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昌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