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后,昌平被敌伪占领,百姓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到1941年后,随着全国范围内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平北、平西根据地不断发展,日军不停进行“扫荡”“蚕食”。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1942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开始正式建立了武工队,包括平北和平西在内的各根据地,派出武工队深入敌占区进行宣传。在这种形势下,1944年9月,党组织决定组建滦(平)昌(平)怀(柔)顺(义)联合县武工队。武工队政委由县委敌工部部长姚秦城兼任,十五区区长王海清兼任武工队队长。次月也就是1944年10月下旬,武工队正式组成,开始只有十几个人,不足10支枪,但队伍十分精干。成员能力很强,既能做伪军的工作,又能沟通群众,做群众工作,像姚秦城,他在昌平地区,在老百姓中间已经非常有名了。

    1944年10月末,姚秦城带领武工队在小汤山、百善一带开展活动。在狮子营村,他发现了一名没带枪的伪军。姚秦城了解后知道,此人虽然在昌平县伪警备队当兵,但其实是苦出身,上半年才被抓去当了伪军,也没干过什么坏事。这位还告诉武工队队员,他在昌平伪警备队里当兵,驻守在昌平东城门的城楼上,伪警备队大概三十几人,20条步枪,3挺机枪。武工队同时也获取一个重要信息——东城墙有一个缺口。姚秦城、王海清认真分析了伪军所说的情况,决定让新建的武工队初试锋芒,攻打昌平城。

    当天深夜,武工队来到了登城地点,利用一根井绳爬上城墙。爬到城墙上才发现,登城地点南边附近有个小岗楼,也有伪军把守。而按照原计划准备攻打的东城门城楼距离他们非常远。姚秦城、王海清商量之后,决定改变攻城计划,放弃攻打东城门楼,直接攻击这座南边的小岗楼。武工队员们摸黑进入小岗楼,一枪未发就俘获了3名正在熟睡的伪军,并缴获了3支枪。

    武工队这次突袭让敌人非常慌乱, 敌人便强迫老百姓修整城墙,一直修到12月中旬。东城墙修好了,敌人松一口气,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当月下旬,驻昌平的一个中队的日军和伪警备队决定对十三陵上下口一带的山区根据地进行“扫荡”,东至苏峪口(怀柔境内),南至桃峪口,北止黄花城(怀柔境内)。得知这一情况,县委立即起草《关于立即准备粉碎敌人“扫荡”的指示》,强调要实行坚壁清野,做好群众安全转移工作。于是,武工队决定再次突袭昌平城,消灭巡逻队、粉碎敌人的扫荡计划。12月末的一天夜里,武工队准备再次攻打昌平城。这时的武工队已发展到30多人。战士们仍和上次一样,顺着绳子登上城墙,隐蔽在敌人挖好的掩体内,等待巡逻队的出现。大约在半夜11点左右,日伪巡逻队出来活动,武工队立即对其发起攻击。大概20分钟以后,日伪巡逻队20多人被全部歼灭。武工队缴获了20多支长枪,无一人伤亡。这次战斗后,敌人赶紧将昌平城外参与“扫荡”的部队调回来守城,由此,敌人对山区根据地的“扫荡”计划“破产”了。此后,日伪军就一直在城内活动,再也不敢轻易出来,直到最终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