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有一座革命历史展览馆,展出着白羊城的红色源头。这段历史,同红蓝两色拼接的袖箍有关。家在白羊城村的退休教师周振宇介绍,“红蓝箍”是当地老百姓对一支部队的代称,这支队伍因人人佩戴红四指宽、蓝四指宽的袖箍而得名,抗日战争初期,“红蓝箍”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可谓无人不知。
所谓“红蓝箍”,其实是一支诞生于白羊城村的“神秘”部队,全称叫做国民抗日军,这支队伍集结了当时的一帮热血青年,他们佩戴着的红蓝布箍很有讲究,红色在上代表战斗,蓝色在下代表祖国河山。“红蓝箍”与凶残的敌人英勇作战,留下了辉煌的战绩。昌平区委党史办公室副主任李晔证实,“七七事变”之后,平津相继沦陷,原东北抗日铁血军的将领赵侗、高鹏、纪亭榭以及昌平的爱国人士汤万宁、王士俊等人,秘密筹划开展抗日斗争。1937年7月22日,他们就在今天的白羊城一带,正式建立起国民抗日军,由此打响了平郊民众抗日第一枪。国民抗日军成立后,一度声震内外,平津各地的流亡学生相继慕义而来,仅三个月时间,就从20多个人发展到数千人的队伍。又因为青年学生是国民抗日军的主体,这支部队也被称作“学生军”。
根据周振宇的介绍,国民抗日军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当地好多爱国志士的支持,最后到三千多人的时候,每天要吃几千斤粮食,有的领导人把自己家的房子、地都卖了,最有名的是白羊城村的老爷子汤文才,他是第一大队大队长,把自家的8亩地卖了,又把一个宅院卖掉,解决队伍粮食供应问题。
1937年8月22日,国民抗日军奇袭了德胜门外的河北第二监狱,营救了多位重要的共产党干部。1937年9月8日,黑山扈战斗打响,国民抗日军在战斗中打死日军20多名,还用步枪击落了一架日军飞机。李晔证实,黑山扈战斗给夺取北平的日军以重大震慑,当时在华北前线进行采访的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就评价说,国民抗日军袭击北平第二监狱,是中国人自日军占领北平以来所做的最有胆识的事情。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也曾两次大幅报道国民抗日军的活动。如今,在海淀区百望山森林公园天摩沟腹地,也就是当年战斗的旧址,兴建起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的“黑山扈战斗纪念园”。杨成武将军题写了“黑山扈战斗纪念”几个大字,纪念这支部队,这场鼓舞人心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