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夏的一天,一名身着粗布衣衫的男子来到了昌平十三陵地区的庆陵村。他小心翼翼地敲开村民兰凤亭的家门,几位村民早已等候在那里。这名神秘男子叫苏建国,等待他的四人,分别是庆陵村的郝福田、兰凤亭、兰凤兴和李朝奎。

    庆陵村位于昌平县城以北10多公里,属于游击区,在这里发展党组织,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意义十分重大。1940年,昌延县委、县政府先后派王毅、张子丰、常嗣先等一批干部,到庆陵村开展工作。苏建国是当时三区的区委委员,郝福田、兰凤亭、兰凤兴和李朝奎,是经由他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郝福田等四人秘密地入党后,这里成立了党支部,郝福田任支部书记。昌平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庆陵村党支部由此诞生。庆陵村党支部的建立,点燃了十三陵地区建党的火种,为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正是在这样的基层党组织的发动下,昌延地区干部群众同仇敌忾,坚持了旷日持久的反扫荡斗争,比如烧毁汽车、破坏敌人交通线、张贴抗日标语、惩治汉奸等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

    庆陵村村民郝福臣介绍,他曾见过苏建国本人。瘦脸中高个儿的苏建国就穿普通老百姓的粗布衣,一来就到兰凤兴家常住。昌平区委党史办党史科刘斌证实,共产党员兰凤兴在当时的公开身份是伪保长, 这样的双重身份便于开展工作。有一回,两名区干部到村里开展工作, 突然一队日军进村扫荡,向外突围根本来不及。危急时刻,兰凤兴急中生智,把两名同志藏进了自家的白薯窖里,然后他以保长的身份沉着冷静地应付敌人,使两名同志安全脱险。

    尽管如此,苏建国来庆陵村里的次数多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日伪军听到风声,马上实施抓捕行动。当时还在村里的苏建国发现敌人动静,赶紧撤退,从郝福田家附近神宫监监墙翻了出去。郝福臣还记得,那年自己六七岁,跟后妈在西屋跟前坐着,嗖一下就出去一个人(苏建国)。跟着后边伪警备队就来了,问郝福臣见没见人出去。郝福臣说不知道,没瞅见。他的后妈,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说不知道,没瞅见。伪警备队要烧他家房子,火柴都划着了,老太太就吓得给跪下了,房子这才没被烧。庆陵村第一批共产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郝福田之子郝锡铜,至今还记得郝福田老爷子的教诲,反复叮嘱,让他甭管在家里在外头,都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为别人考虑,永远别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