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南麓,运河北岸,有一个长满桃树的小山村,叫桃林村(隶属兴寿镇),这里是昌平知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上级党组织就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共产党员。解放战争时,中共昌平县委、昌顺县委和县政府驻扎于此,并于1946年建立了村党支部和村政权。在党的领导下,桃林人民推翻封建剥削制度,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民兵组织,开展游击战争,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支援前线,救治伤病人员,抚养革命后代,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胜利果实。全村有120多名青壮年入伍当兵,有18名勇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1991年,中共昌平县委、县政府在此地建立纪念碑,修建烈士陵园。2003年,这座陵园被公布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桃林革命烈士陵园,“英烈千秋”四个金黄的大字在黑色大理石的衬托下格外显眼,格外肃穆神圣。一步步踏上台阶,那个战火喧嚣的年代仿佛在眼前闪烁。大理石雕成的革命英烈纪念碑高大雄伟,正面镌刻“桃林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则刻有中共昌平县委、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巍巍燕山南麓,荡荡运河北岸,有一座英雄的村庄——桃林。这里,北倚崇山峻岭,林密谷深;南向京北平原,粮果丰饶。地理位置险要,人民勇敢勤劳。乃昌平县革命老区之一。”

    刘春芝,一位八十高龄的共产党员,桃林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桃林革命烈士陵园的义务守陵人。据她介绍,牺牲在战场上的18位烈士,最大的42岁,最小的仅18岁。烈士陵园入口处的18级台阶,以及环绕周围的18棵油松,都代表着他们的英灵。刘春芝老人觉得,烈士们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他们英灵栖息的陵园,就是一个是传承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的基地,为此,时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刘春芝四处寻找烈士们的资料,烈士赵富广的照片,就是跟着家属到猪圈里翻出来的,然后进行了翻拍。若没有这样的抢救性搜集整理,烈士后人根本不知道他的样子。刘春芝说:“他们大多没有后代,我想把陵园的环境维护好,弄得像模像样的,逢年过节有个人气儿,才对得起这些烈士。”10年来,她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陵园,清明、“五四”、“七一”等特别的日子,提前一周就开始打扫。年三十时,刘春芝也来到陵园,清洁地面,把纪念碑底座擦拭干净。“烈士们也是村子里的人,不光我要照顾他们,将来我来不了了,也要发动我的后代照顾好他们。” 

    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目前,桃林村革命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共青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每年大概有上千人来祭扫,10年来,刘春芝累计接待的祭扫者已有6万多人。桃林村这十八位烈士,以及与之伴随的革命斗争历史,也将名垂青史,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