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8日,日军步兵、骑兵、炮兵一千余人(也有资料说五六百人)、炮十余门进攻南口之东的德胜口,尚未部署完毕的中国驻军立即反击,南口战役全面打响。相关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武月星把这场战役分为三个阶段——8月8号至15号,在德胜口、南口正面争夺;8月16号到19号,向西在横岭城一带争夺;  8月20号到26号,就是延翼进攻和日军的突破。一场气壮山河的激战,就在东起德胜口、苏林口,西到镇边城、横岭城这长达90华里的地域展开,南口则是交战的中心。由于南口独特的交通地理位置和关键性的战略意义,中日双方都对这场战役极端重视,战斗极其残酷。

    距离昌平城区7公里左右的龙虎台,是南口前沿阵地中唯一的高地,也是南口战役之初敌我双方争夺的主要对象。13军89师529团就驻防在这里。他们利用地势之便,采用策略缩小正面防御阵地,固守两翼高山,将龙虎台等地改成了前进阵地,将主阵地移至南口及两翼山腹、山麓,配备了纵深阵地。日军后来采取了轮番冲击策略,中国军队虽然始终在日军炮弹和空军联合轰击和压制下,但不管敌人怎样狂轰滥炸,龙虎台怎样遍地焦土,529团都坚守不退,无数次修复被炮火夷平的工事,团长罗芳珪带领千余人,持续抵御数万之敌,龙虎台争夺战杀得昏天黑地。机动部队利用日军疲困的时候猛攻,仅8月12日一天,中日双方就重复拉锯战不下六次。

    12日早晨,30多辆坦克车驶入了南口。这样的“铁怪”,有3寸厚的钢壳,什么也打不透它,炮弹打正了它,最多不过打一个翻身,然后它又会自己把自己调整过来继续行驶。只要有一道山沟,它就隙沿而上。529团第七连连长带着两排人跳出阵地冲到“铁怪”跟前,不顾一切攀上前去,把手榴弹往窗口里丢,把手枪伸进去打,以血肉和钢铁搏斗,铁怪败走,其中的6辆因为里面的人全部死了,成了中国军人的战利品,但是两个排的健儿死了大半……从早晨到傍晚,日军的攻击一刻不停,龙虎台烟尘蔽日、炮声不绝。守台将士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却顽强击退日军数十次攻击,阵地前堆满死尸。日军见久攻不下,悍然施放毒瓦斯,守军猝不及防,1个加强排全部牺牲,罗芳珪负伤,龙虎台陷落。南口一战,529团大震军威,被中外赞誉为英勇抗战的中国“四大名团”之一。

    日军有备而来,装备等各方具有明显优势,气势汹汹,志在必得,但中国军队坚守不退,双方多次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因为几次三番强攻南口未果,日军指挥官板垣征四郎不惜血本,急火攻心,在8月13日到15日连续三天最大规模的攻击过后,在兵力、装备等诸多方面占据优势的日军,仍无法迈过南口防线。13军89师一度退出了片瓦无存的南口镇,但是仍旧掌握着两旁的高地。

    眼看正面突破南口无望,狡猾的日军开始采取迂回作战的方式,把战火烧到了南口右翼——白羊城、羊台子、禾子涧、马刨泉、老峪沟、黄土洼、横岭城、镇边城一线,都遭遇到敌军袭击。绵延上百里的防线,让兵力单薄的中国军队逐渐陷入不利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