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的持续激战,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军人忠勇的精神和奋死拼杀的行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国民革命军在南口战场上浴血拼杀之际,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界同胞一起高度关注。

    其实,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倡议。南口战役打响第二天,即1937年8月9日,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受南京国民政府邀请飞抵南京,并参加了8月11日举行的国民政府军政座谈会。据昌平区委党史办公室党史科科长刘斌介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参加国民政府军政座谈会时,对南口战局做出了预判和军事部署上的建议,并提出希望红军能够早日出发,北上抗战。中共领导人这一主张,对国民党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国民党紧急备战的同时,中共中央密切关注着华北战场和日军的动向,加紧实施一系列战略,动员红军改编北上出征,开辟敌后战场。国民政府调派军队组织南口抗战,当时延安的刊物发表了《南口抗战》一文,称“日本帝国主义向着南口的猛攻,是中国大规模抗战的关头”。直到8月22日,国民政府才宣布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但当时的八路军还远在陕甘一带,不可能及时赶赴南口战场,发挥军事上的作用。当时,华北前线的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曾指出,如果中国军队能把全力用于战场的话,凭借南口优势的防御地势,会让这里成为更加难以攻下的地方。其实是暗示如果红军能够及时改编参战,南口战役形势有可能逆转。

    无情的事实是,1937年8月底,中国守军撤出居庸关,历时近20天的南口战役宣告结束,南口抗战最终失利,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居庸关长城,落入敌人手中。但是,这场战役极大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扰乱了日军侵华的战略计划,让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成为梦呓。同时,这场战役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就在南口战役后的次月,即1937年9月,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所以,有人用“一场气壮山河的败仗”来概括它。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对该战役及军队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南口虽然失守,但南口及其整个平绥线上的前敌将士的忠勇,不管在敌人炽热的炮火和大规模使用毒气的进攻底下,他们名副其实地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中国军队以“无比壮烈的抵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以“战斗的英勇博得了全世界的惊讶和赞扬”。“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南口战役以后,全国军民以高涨的救国热情,筑起了中国人民血肉和意志的新长城,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期间,英勇的529团的事迹被当时的《大公报》广为宣传,罗芳珪团26日从南口奉命撤退后,又转战山西、河北等地。1938年春,罗芳珪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期间因多处中弹英勇牺牲,时年31岁,实践了自己“没有国来哪有家,凭将碧血染黄沙”的誓言。罗芳珪牺牲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1988年,罗芳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