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寿镇桃林村是昌平的革命老区之一,它背依大山,面向平原,由于地理上和战略上的优势地位,成为当时县政府的驻地,从1945年持续到1948年昌平解放,是名副其实的“堡垒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桃林村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留下了动人的红色故事。1947年初,上级下达了征兵任务。桃林村党支部接到任务后,马上召开支委会进行研究,动员全村青年应征参选。经过挑选,70多名青年光荣入伍。桃林村当时只有380多户、1500多人口,前后有100多名青年人加入人民的军队;其中18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不仅如此,桃林村的支前工作也十分突出。包括收、存、送军用物资,组织运输队、担架队、照顾伤病员和站岗放哨等等,桃林村民踊跃支前,为昌平全境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昌平区委党史办公室刘斌介绍,桃林村的村北建有一个粮库,大概有十几个大坑,每个坑能装8-10万斤粮食,用于收藏支前的粮食和军用物资。军鞋和布匹等军用物资,被秘密放在棺材里、白薯窖里进行储存。妇联干部发动全村的妇女照顾伤病员,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伤员来了,就及时为他们更换血衣进行护理,一些因伤势太重送来就不幸牺牲的战士,她们设法为其进行装裹和掩埋。 为解放军做军鞋更是妇女们的日常支前任务,不管多么紧急,总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根据桃林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桃林村烈士陵园义务护陵人刘春芝搜集到的材料,桃林村村民自发组织了民兵小分队,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监视坏人,保护百姓的安全。有时还配合县大队,参加一些军事斗争活动。为防敌人突然袭击,村民在村后的罗椅子山上设置了一棵消息树,民兵们在那里值勤放哨,监视敌情。看敌人从哪边来,就把消息树向哪边倒,村里头民兵、妇联组织就赶紧带领老百姓撤离。桃林村的儿童团员也很活跃,他们手握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并且经常为村民演节目,参加慰问部队、护理伤员等活动。一幕幕难忘的斗争画面,是桃林村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昌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革命斗争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