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12日,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平北地委决定将昌平、顺义(西)两县合并为昌顺联合县,县委、县政府进驻桃林村(昌顺县委、县政府1948年12月13日迁到昌平县城,1949年4月16日撤销,分设昌平、顺义两县)。当时,昌顺县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前方对敌斗争和后方巩固发展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桃林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民兵组织、开展游击斗争。一系列的斗争和努力,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进攻,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胜利的果实。
据昌平区委党史办公室刘斌介绍,1947年12月昌顺县成立的同时,冀察热辽独立26团成立,丁龙潜任团长、姚秦城任政委。26团在昌顺地区积极地开展对敌斗争,先后在赖马庄、鲁疃、何营、燕丹、太平庄、海鶄落、平西府、回龙观等地进行战斗,打击敌人,保护根据地的人民和财产安全。在后方解放区,昌顺县主要是巩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土地改革。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保证军队供给。同年还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1947年12月,昌顺县委在桃林村召开了县区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了中央土地会议精神,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提高政策水平,明确了土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当时的县委书记罗拉还在会上作了报告。
战争时期,因为斗争形势的严峻,上级要求机关干部把子女都留在老乡家里隐蔽起来。在血与火的严峻考验面前,桃林村村民王廷兰一家不畏艰险、舍生忘死为中共昌平县委书记曹痴抚养革命后代的感人事迹,在当时传为佳话。昌平区委党史办公室刘斌介绍,1945年夏,县委书记曹痴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决定交给桃林村干部家属、民政委员王廷兰抚养。王廷兰当时只有32岁,家里也有孩子。接到任务后,王廷兰很痛快地答应了,把孩子接到了自己家里。小汤山的敌人知道这个情报以后,到桃林村去抓王廷兰和曹痴的孩子。得到消息的王廷兰,晚上带着孩子到别人家去住,或者搬回上庄村的娘家住,把自己的女儿留给婆婆照看。王廷兰后来还经常跟着部队打游击,虽然裹着小脚,也跟着战士一样背着孩子翻山越岭躲避敌人,一次次舍生忘死,不畏艰险,保护革命干部的子女安然无恙。
不止是王廷兰,桃林村还涌现出许多拥军支前模范,汪竹安大娘就是其中之一。从1945年到昌平解放,汪竹安都是村里是有名的积极分子。她照顾伤病员,做军鞋,动员青壮年参军,样样忙在前头。1946年,汪竹安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汪竹安大娘仍然是拥军的模范。如今虽然去世多年,但她的事迹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就是这样唇齿相依的鱼水深情,就是艰苦岁月里百姓与子弟兵、与革命者的肝胆相照、互相支援,才一天天集聚起磅礴的力量,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