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png

  流村镇白羊城村位于昌平区城西17公里的五峰山下,这里地势险要,是仅次于居庸关的重要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九·一八”事变后,昌平各地土匪蜂拥而起,白羊城村村民为了防范土匪,维护治安,共同商量成立了保卫团,推举本村村民汤万宁为团总。保卫团收集了散兵游勇遗弃的枪支20余支,有团丁20余人。后来汤万宁又联合邻村保卫团,数次打击土匪,夺回被绑架的人质。因此,汤万宁在白羊城村一带颇有威望,人们尊称他为“汤七爷”。

  1937年初,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高鹏、纪亭榭等人,受“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的影响,商量组织队伍,到北平郊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他们认识了保卫团团总汤万宁和他的儿子汤玉瑗。

  高鹏、纪亭榭等人向汤氏父子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父子二人共同组织抗日队伍。性格豪爽仗义的汤万宁深明抗日救国大义,当即表示:“我倾家荡产跟着你们抗日了!”

  1937年7月22日,由撤入关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流亡学生和汤万宁保卫团人员组成的抗日队伍——国民抗日军,在白羊城村正式成立。国民抗日军的成员人人佩戴上红下蓝的袖标,上面的红色表示战斗,下面的蓝色表示祖国河山,其寓意是用战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当年的老百姓都叫它“红蓝箍”。

  8月22日傍晚,抗日军战士冲进第二监狱缴了伪警的枪,砸了电话,逼着看守交出钥匙。解救出千余名同胞,同时营救出一批共产党员,如李大钊的侄子李海涛、河北省磁县农民暴动领导人唐洛寿等,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吸收了800余人参加抗日军。汤万宁、汤玉瑗父子直接参加了这次奇袭行动。

  9月8日,国民抗日军在黑山扈天门沟地区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锋。这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使其连续受挫,死伤累累,更是鼓舞了平郊人民的抗日热情。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司令也对国民抗日军的英勇抗敌给予了表扬。